第四,由建立自我,以自我之内心所是随机应变为准则,而反对权威,反对泥古,注重随时,权变革新,以作自由解放及变法维新的根本。
与物无对者,即是所谓绝对。冯友兰说:事变以来,已写三书。
26 冯友兰:《三松堂全集》(第二版)第四卷,第569页。新理学是最玄虚底哲学,但它所讲底,还是内圣外王之道,而且是内圣外王之道的最精纯底要素。功利境界的人,知道有个人,道德境界的人,知道有社会,天地境界的人,除知道有个人、社会外,还知道有大全。关于有为而无为,冯友兰说:在天地境界中底人,是有为而无为底。以知识驾驭情感,不是用外力强抑,我们如果对引起情感的事物有充分的知识,有相当的理解,则情感自然减少。
42 冯友兰:《三松堂全集》(第二版)第四卷,第574页。可见,觉解之由低向高逐渐地发展,人的境界也对应地由低向高逐渐发展。在他眼里,民有三患,饥者不得食,寒者不得衣,劳者不得息。
如果他们一直沉湎于声色之中无法自拔,不但荒废正业,甚至会变得懒散不堪,这一切将会使整个国家逐渐衰落以至崩溃。更为有趣的是,荀子坚信乐之正声,可以感动人情,鼓舞士气,凝聚民心,强国安邦。④墨子:《鲁问》,见王焕镳:《墨子集诂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5,第1125-1176页。今惟毋在乎士君子,说乐而听之,即必不能竭股肱之力,殚其思虑之智,内治官府,外收敛关市,山林,泽粱之利,以实仓廪府库,是故仓廪府库不实。
天子至尊,为其演乐者共六十四人。本文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剖析,由此探究两位先哲对待音乐问题的深意所在。
在此问题上,墨子和荀子代表两种尖锐对立的立场,各自观点集中表现在《非乐》和《乐论》两文之中。墨子对儒家思想的攻讦,主要为四点:第一,儒家不信天帝鬼神,导致天鬼不悦。礼乐行之得宜,则赏行罚威,则贤者可得而进也,不肖者可得而退也,能不能可得而官也。荀子所论之乐,一语双关,足见汉字之妙,运思之巧,从一字可窥知乐之本质:夫乐者,乐也,人情之所必不免也,故人不能无乐。
⑨王公贵族作乐,殃及普通百姓,致使男不能耕,女不得织,无奈忍受剥夺,虚度年华,最后落得人财两空,一事无成,此乃国家乱、社稷危的前兆。如其所言:故乐在宗庙之中,君臣上下同听之,则莫不和敬。他本人率先垂范,不遗余力,猛烈抨击儒家思想,认为其祸国殃民。论及音乐演奏及欣赏活动,墨子认为这同样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。
闺门之内,父子兄弟同听之,则莫不和亲。要其指归,约分道德与社会两途:前者论其道德功用,旨在感化人心。
那么,何以为之呢?据荀子所言,先王恶其乱也,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,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,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,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,足以感动人之善心,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。另一方面,乐舞演出讲究美貌美观,需要吃好穿好,这必然耗资靡费,消耗社会物质财富。
至于墨子的非乐尚用之说,荀子更是不以为然,甚至认为墨子之‘非乐也,则使天下乱。三两种对立观点的反思综上所述,荀子的乐论思想,与墨子的非乐之见截然相反。故人不能不乐,乐则不能无形,形而不为道,则不能无乱。另见孙诒让:《墨子闲诂》,中华书局,2001,第459页。文章来源:《哲学动态》2011年6期华夏古时,乐合诗舞,三位一体,彼此紧密联系,相融无间。而人之道,声音动静,性术之变,尽是矣。
……墨子虽为之衣褐带索,啜菽饮水,恶能足之乎。在《乐论》中,他逐一驳斥了墨子非乐的观点,甚至以夸张的笔调,反其道而行之,有意将音乐视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,认为乐舞表演过程不仅展现出强大的教育功能和感染力量,而且体现出人们的思想品质与时代的精神风貌。
墨子认为,国家积贫积弱,源自君民上下沉湎声色,损害了正常的社会生产和治国理政。显而易见,墨子对佳乐、华服、美食与豪宅给人带来的感官享受心知肚明。
他据此提倡一种节欲主义,拒斥所有审美需要。民和齐则兵劲城固,敌国不敢婴也。
既以伐其本,竭其原,而焦天下矣(31)。一方面,音乐需要大量年富力盛者去训练演出,这批人本应从事社会生产,现今却为王公贵族的一时享乐,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虚耗一空。因为,社会需要人们各安其位、尊卑有序,实施群而有分的原则。相形之下,无论是音乐创作、表演还是欣赏,都无异于弃本逐末,浪费国家财富,影响社会生产,干扰治国理政,最终动摇国本。
④墨子非乐不遗余力,力主苦行节欲禁乐。事实上,人禀七情,需要宣泄与疏导,更需要净化与升华。
而墨子崇俭尚用,反对礼乐,从中看到的都是不好的后果,因此持消极功利主义立场,于是从反面否定和反对音乐。春秋末期,礼崩乐坏,违犯周礼,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,孔子对季氏表示出了极大的愤慨。
与墨子截然不同的是,荀子完全理解人的多种需求,并且知道人不能仅靠面包活着这一基本道理。墨子尽管对音乐持论严苛,但这并不代表他不会欣赏音乐,也不代表他不知声色艺术的价值。
另见任继愈:《中国哲学史》第1卷,人民出版社,1990,第103-104页及第218页相关论述。以欲忘道,则惑而不乐。然而,随着周室王朝衰落,礼崩乐坏,名器仪制之滥,为末世一大征兆。诸侯次之,为四十八人。
四时意指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,代表一年的收获和成果,故有四时行,百物兴之说。但就乐而言,上列两义合训,基于心物不分,其理彼此相通,可谓乐之品性使然。
故君子耳不听淫声,目不视邪色,口不出恶言,此三者,君子慎之……君子以钟鼓道志,以琴瑟乐心……故其(音乐)清明象天,其广大象地,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。因此荀子断言:夫民有好恶之情,而无喜怒之应则乱(23)。
在他看来,音乐引发的种种弊端,危及社稷民生,近乎于国之大敌,必欲除之而后快。以道制欲,则乐而不乱。